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誰呢?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苻堅。十六國時期前秦第三位國君(357年—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孫、丞相苻雄之子。草木皆兵的意思: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晉文公重耳。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形象地描述了在沖突或戰爭中,一方為了回避或避免直接對抗,主動退讓的行為。其中,“舍”在古時行軍計量單位中,一舍等于三十里,因此“退避三舍”即指退讓九十里。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當時晉國國君晉獻公聽信讒言,殺害了太子申生,并派兵捉拿其弟重耳。重耳為了避難,逃離晉國,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期間,他輾轉多國,最終在楚國得到了楚成王的善待和庇護。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問重耳,如果他將來能回到晉國并成為國君,將如何報答楚國的恩情。重耳回答說,如果兩國將來發生戰爭,他會命令晉軍先退避三舍,以示對楚國的尊重和感激。
重耳后來成功返回晉國并奪取了君位,即晉文公。他任用賢能,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使晉國逐漸強大。晉文公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城濮之戰大敗楚軍,還在外交上聯合秦國和齊國,擴大了晉國的影響力。
關鍵詞: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誰呢 退避三舍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