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是怎么形成的?
納西族的族源,學者多認為源于遠古時期居住在我國西北河(黃河)湟(湟河)地帶的古羌人,以后向南遷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遷徙至雅礱江流域,再西遷至金沙江上游東西地帶。隨著納西族分布地區考古實物的不斷發現,一些學者提出了納西族是南遷的古羌人與現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觀點。
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麗江壩東南的木家橋,先后發現了古生物化石和人類股骨化石、頭蓋骨化石和舊石器,經科學鑒定,木家橋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距今10萬年左右,考古學上稱之為“麗江人”。繼而在永寧、鹽源瀘沽湖地區發現了新石器遺址和細繩紋陶器、鐵器、銅器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龍、巴塘縣,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攀枝花市鹽邊縣、西藏自治區貢覺、芒康縣、云南省德欽、麗江、永勝縣相繼發現了石棺葬文化。這些地區基本上都屬于歷史上納西族的活動范圍。有的學者認為川西南及滇西北的石棺葬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包括納西族在內的部分古代氐羌部族的文化習俗。
納西族有哪些特色的美食?
@汽鍋雞
由于湯汁是蒸汽凝成,雞肉的鮮味在蒸的過程中喪失較少,所以基本上保持了雞的原汁原味。湯鮮肉嫩、美味可口。
@雞豆涼粉
系取自麗江地產的一種雞豆,磨面濾漿做成的一種涼粉小吃。因雞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做黑涼粉。
@納西烤肉
大多以五花肉為主料,把豬皮烤至金黃松脆,肥肉不膩,瘦肉嫩,脆。蘸了當地的辣椒粉吃,也可以夾薄荷吃。
@糯米血腸
是納西人風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納西語稱作"麻補”,即糯米血腸之意。其加工方法是將豬大腸洗凈,置入拌有豬血的糯米,煮或蒸熟后,切成薄片,用豬化油煎后即可食用,是一種方便、易攜帶的風味食品。
@豬膘肉
又名琵琶肉或琵琶豬,是寧蒗瀘沽湖畔和永寧壩摩梭人及普米族特有的一種臘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