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是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工具,金融衍生品工具既可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金融衍生品工具又符合WTO規則。1995年以后,巴西先后推出了三種期權類最低價格保證政策,金融衍生品工具包括公共期權合約、私人部門期權風險溢價和農產品私人銷售期權溢價。
在信貸項目中,巴西使用農業期票、農業期票副本以及農業信貸票據等“期貨/遠期合約+信貸”的運作模式,金融衍生品工具以支持國內農業發展。(1)期權類最低價格保證政策。巴西在最低價格保證政策中嵌入三種期權工具,具體如下:第一,公共期權合約(COV)。COV于1996年推出,是政府通過公開拍賣為生產者和合作社提供的在未來某一時間以“執行價格”向政府出售產品的權利。其中,執行價格由“最低保護價”加倉儲和金融成本確定。CONAB公布將要提供的期權合同,包括農產品種類和合約數量,并通過交易所對外競價出售。當期權購買者決定行權時,CONAB將在合約到期前通過兩種方式執行合約,一種方式是由政府把市場價格與期權價格之間的差額直接補給農民,但產品仍由農民自己銷售;另一種方式是由第三方,金融衍生品工具如學校、慈善組織等承擔CONAB的職能以期權執行價格購買相應的農產品。自實施以來,COV的簽約率和執行率都有所提高,目前已經覆蓋玉米、小麥、水稻、高粱、棉花和咖啡等作物。2000/2001年度,由于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大幅貶值,COV支持水平為-1.2億美元。2004/2005年度,COV支持水平由負轉正,并不斷增長。2011年,COV運用于3.64萬手、98.3萬噸的大米合約,金融衍生品工具價值3.4億美元。第二,私人部門期權風險溢價(PROP)。2004/2005年度,巴西又推出了一種期權類政策工具——私人期權風險溢價(PROP)。PROP的運作流程與COV相似,但金融衍生品工具合約規定的農產品購買者是私人部門,政府的角色是組織貿易流通和為私人部門提供風險溢價。PROP通過拍賣方式為私人部門購買農產品提供最高售價和執行價格之間的差價,金融衍生品工具愿意接受最小差價者中標。其中,出售農產品的最高售價由政府制定。從實施情況來看,PROP能覆蓋大部分農產品,但巴西政府對該工具啟動較少,2004/2005年度和2005/2006年度分別對棉花、大米、木薯、玉米、大豆和小麥執行了923手和3046手合約。該期權工具最近一次運用是在2008/ 2009年度,執行了1.24萬手大米期權合約,價值1130萬美元。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有什么?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包括跨期交易、杠桿效應、不確定性和高風險以及套期保值和投機套利共存。金融衍生工具一般又可以稱為“金融衍生產品”,是在傳統金融工具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和傳統金融工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