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游戲教案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熟練說出:“線繞一個圈,再繞一個圈,兩頭交叉繞一繞,拉拉緊”。
2、初步學習系蝴蝶結的正確方法。
3、產生自我服務的愿望,感受自我服務帶來的快樂和成功感。
4、使幼兒學會用肢體動作配和游戲的玩法。
5、體會集體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漂亮的蝴蝶結》教學掛圖、語言CD、教師教學資源。
2、系蝴蝶結的小鞋。
3、請幼兒穿有鞋帶的鞋,每位幼兒一根短綢帶(見幼兒資源包)。
4、幼兒學習資源①第3—5頁。
活動過程
1、出示帶蝴蝶結的小鞋子,引出主題。
引導幼兒觀察小小子的特殊之處:你喜歡這雙小鞋子嗎?為什么?
2、欣賞故事,了解系蝴蝶結的方法。
(1)出示教學掛圖或教師資源,教師完整講述故事《漂亮的蝴蝶結》。
(2)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學習資源①第3—5頁,幫助幼兒了解系蝴蝶結的方法。
提問:開始時媽媽為什么不給美佳買有蝴蝶結的鞋子?美佳是怎樣學習扎蝴蝶結的?重點學習短句”先繞一個圈,再繞一個圈,兩頭交叉繞一繞,拉拉緊”。
(3)每位小朋友一根短綢帶,練習扎蝴蝶結的方法。
引導幼兒根據故事中的短句練習扎蝴蝶結的方法,教師在指導中提醒幼兒先繞的兩個圈要小一些,交叉的部分也要少,不然拉近是容易拉過頭,形不成蝴蝶結。
3、游戲“試著系一系”,引導幼兒初步學習系蝴蝶結的方法。
(1)出示蝴蝶結,請幼兒討論蝴蝶結該怎么系?
(2)幼兒學著系蝴蝶結,教師提醒幼兒要拉緊絲帶,不然蝴蝶結容易散開。
4、游戲“蝴蝶飛飛”。
幼兒互相幫助吧蝴蝶結扎在食指上,顫動食指模仿蝴蝶飛的動作,體驗學會系蝴蝶結的樂趣和成功感。
活動延伸:
為班級或家中的物品扎上漂亮的蝴蝶結。
教學反思:
從這堂課,我們也看出一堂教學活動是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不放任自流,還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順其自然。不管哪種占主導,都應該處理好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感覺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場游戲活動。
小學二年級活動課怎么上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二年級老師的你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課外活動教案以便更好地教學!
一、教育目的:
通過參觀三山會館,與歷史進行親密接觸,獲得感性的認識,學生猶如進入了時間的隧道,徜徉于充盈歷史文化的殿堂,二年級課外活動方案。從陳列著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圖片和文字史料中,仿佛看到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同封建軍閥進行了殊死的斗爭。三山會館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還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遺址。
二、考察前期教育:
安全教育:三山會館看上去幽靜宜人。故請學生遵守紀律,不要大聲喧嘩吵鬧,講公共秩序,講文明。
知識教育:會館主體建筑占地一千平方米,整幢建筑雕梁畫棟、殿宇高大、別致秀麗,富有福建特色。會館大殿中央原來供奉一尊湄州天后神女像,所以在入門處“三山會館”的門額上方刻有“天后宮”的字樣和圖案。天后女神在福建一帶民間亦稱之為媽祖。從門樓入內,便是大殿,畫棟雕梁,金碧輝煌。大殿正前有一座古戲臺,戲臺上有一口螺旋形的藻井。古時演戲是敬神的,看戲的人只能位于兩邊。古戲臺建造精致,戲臺中央頂上有覆盂形的藻井,全木質結構,四周雕有上海老城墻城門的模型,設計科學,臺上演戲時能起到擴大音響的效果。樓房東西兩邊風火墻上飾有“將軍帽”,又稱“馬頭墻”,為福建古建筑的'一大藝術特色。
三、以學生自行收集相關資料與活動相結合,提升活動價值。
四、考察時間:20xx年4月16日下午
地點:上海三山會館
領隊:xxx
教師:xxx
五、考察后的反饋小結:
參觀上海三山館后,學生們增加了對中國工人階級的了解,讓學生樹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信念。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建設歷程和革命先烈們的豐功偉績,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報效祖國的革命熱情。
一、課題的提出
新世紀對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具有獨立思考,善于學習,全收集處理信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可見,閱讀教學在培養(yǎng)未來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規(guī)劃方案《二年級課外活動方案》。課堂教學是實施閱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基本形式。但是在知識更新加速的今天,僅靠課堂的獲取知識是有限的。高效的方法應該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教學是學生的一項語文實踐活動,所以,如何加大學生的閱讀量,以指導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處理能力,勢在必行。
二、實施目標
1、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神話”“童話”和寓言故事,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2、 教給學生摘抄好詞好句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學會語言的積累。
3、 鼓勵學生自己選擇材料閱讀,學習做讀書筆記。在閱讀中感悟語言文字所蘊藏的思想,學會自己學習。
三、實施措施
1、 利用每天中午,老師深情并茂地講些童話故事(如《安徒生童話》)、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祝》、《孟江女》)、神話故事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 當孩子有一定的閱讀興趣后,每周進行讀好書的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聽讀書、要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3、 為學生開辟閱讀途徑,如可以引導學生到現(xiàn)代書城去讀書;到學校、班級圖書室進行閱讀;當老師有好書的時候,也可以向學生推薦。
四、檢查方法
1、 定期檢查。把學生的詞語收集本收上來檢查。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的作業(yè)要在全班傳閱。
2、 成果展示。定期對孩子們的作品進行全班展示、評比,讓大家有種成就感。
3、 上一節(jié)課外閱讀匯報課。讓學生們匯報他本期閱讀了多少文章,得到了哪些收獲。
小學一年級活動課教案
一年級體育活動優(yōu)質教案
捉小魚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手眼協(xié)調能力
2、訓練幼兒協(xié)作能力和身體的平衡能力3、體驗師生共同活動的快樂,激發(fā)幼兒共同學習的愿望,提高活動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能準確快速的抓到魚,在游戲中不能碰到扮演魚兒的小朋友,只能碰到夾子。
活動準備
1、教師提前布置活動的場所,小貓的頭飾,小魚卡片。
2、幾十個夾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小貓頭飾,問:小朋友們,這是什么啊?(小貓)2、"有誰知道小貓最喜歡吃什么?"(魚)3、"那么我們就來玩一個小貓捉魚的游戲吧,好不好?"
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小貓捉魚
1、教師請小朋友們帶上小貓的頭飾,并扮演貓媽媽的角色。
2、貓媽媽找寶寶了:喵喵喵,孩子們,你們在哪里啊?小貓聽到了就回答:喵喵喵,媽媽我們在這里。"今天媽媽發(fā)現(xiàn)一個地方有很多的魚,我們趕緊去捉吧,好嗎?"教師帶領幼兒到放有小魚卡片的活動區(qū)域,讓小貓去把魚兒捉回來,放到老師提前準備好的盆子里,看是捕魚能手,捉的魚最多。
3、幼兒開始自由的捉魚。
4、"寶貝們,真棒這么快就把小魚捉完了,可剛剛我們捉的魚都不會游,下面我們就去
會游的魚好嗎?"
(二)捉"活"魚
1、教師首先介紹游戲的方法和規(guī)則:在地上圈定一個區(qū)域,選幾個孩子當魚,在衣服上夾上十幾個夾子代表魚鱗;其他幼兒當漁夫。游戲開始,魚兒可以跑出圈外,這時大家可以去追魚并設法取下衣服上的`夾子,當魚兒回到圓圈里就不能去夾子了,直到"魚兒"身上的夾子取完游戲結束,取下夾子最多的就是勝利者。
2、教師選定區(qū)域讓幼兒扮演小魚,其他幼兒開始捉魚活動。
3、幼兒活動是教師提醒幼兒只能取夾子,不能碰到扮演小魚的幼兒。
4、評出勝利者給予表揚。
5、活動課變換角色反復進行。
活動總結
1、教師要捉魚最多的小朋友說說自己的經驗,并和其他幼兒交流。
2、教師小結活動內容、表揚、鼓勵幼兒。
延伸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幼兒提一些身體動作的要求,以培養(yǎng)他們身體運動的各種能力。
幼兒園小班活動課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紙,并揉一揉,聽一聽。
2.通過撕的動作,發(fā)展手部的精細動作,提高雙手的配合能力。
3.體驗撕紙的樂趣,激發(fā)幼兒的表達欲望。
4.培養(yǎng)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5.培養(yǎng)幼兒的欣賞能力。
活動準備:
報紙,塑料紙,電光紙,盆兒一個。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興趣,認識各種紙。
1、請小朋友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教師把提前準備好的紙藏背后揉一揉,盡可能發(fā)出最大的聲音。
2、請小朋友猜一猜,然后教師拿出電光紙,告訴小朋友這是電光紙。
3、以此類推,展示完報紙。
二、制作面條。
1、給每位幼兒發(fā)一張報紙,同老師一起揉一揉,搓一搓,聽一聽。
2、現(xiàn)在呢老師肚子餓了,我想吃面條,請小朋友看看我是怎么做面條的。(教師展示撕紙的動作)
3、請小朋友一起制作多多的面條,我們一起來吃面吧。(小朋友開始撕)
三、師生互動
1、老師做了牛肉面,你做的什么面?引導幼兒大膽表達。我們還可以把面條做的更細一些嗎?我來嘗一嘗,你也嘗嘗我的。(小朋友會說自己吃過的各種面,還可以假裝互相品嘗)
2、我們現(xiàn)在再做一些揪片兒吧,教師把報紙撕的更小更碎,并引導幼兒一起來做。
3、“爸爸媽媽還沒吃飯呢,我們做些炒面給他們吧,誰知道怎么做炒面?”(請幼兒結合生活經驗發(fā)揮想象,雙手托起撕好的面向上拋)
四、活動結束,并引導幼兒照顧環(huán)境。
1、今天我們做了這么多面,吃都吃不完,我們快把它們收起來放冰箱里吧,要不壞了,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將地上的紙條,紙片放盆里拿走,學會照顧環(huán)境。
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做了各種面條,有拉面,西紅柿雞蛋面,排骨面,揪片,炒面等等,玩的特別開心,回家也可以請爸爸媽媽一起來撕面條。
活動反思:
面這一主題比較貼近山西人的飲食特點,貼近幼兒生活。小朋友都可以積極參與到撕紙的活動中,并與老師互動,大膽的說自己吃過或想到的各種面食;撕揪片時精細動作發(fā)展好的小朋友能撕的很小,很碎,有的小朋友則不行,是一大塊,一大塊的,撕的比較慢。在炒面時整個教學過程達到一個高潮,孩子們玩的特別開心。
我定的是美術課,但是,因為沒有欣賞美在其中,有的老師建議把它列為健康課。在我撕完以后就直接請小朋友撕了,如果請1到2位小朋友示范一下可能更突出“撕”的動作,更貼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