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稱南海為什么海?
東漢時期稱南海為“漲海”。根據記載,還可以推論出漲海這個名字一直被使用到南北朝。后來還有很多關于南海的地名一一出現,比如象石、食石山等等,通過這些名字就可以分析出當時的人們對南海的認知程度。
南海在由楊孚所編的《異物志》和萬震著的《南州異物志》等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南海位于我國大陸的南方,海域面積大約是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其中有兩百一十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是我國領海,熱帶海洋性氣候顯著,也是我國面積最大、水深最深的近海。
東漢時為什么稱南海為漲海?
漲海,是中國南海的古稱。楊孚在《異物志》中描述的“漲海”,就是最早關于南海的確切記載。人們根據潮汐漲落而命名的“漲海”,成了中國人對南海的最早稱呼。南海是中國位于太平洋西部的近海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海域內相鄰眾多重要的通道,是海上航行的重要位置,該地海洋氣候比較明顯,四季溫和濕潤,臺風登陸頻繁,海域內蘊含豐富的資源。
東漢時期人們稱南海為漲海,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才逐漸開始稱做南海,至唐宋時期已廣泛流傳。而到了明代南洋一稱也流傳了出來。南海位于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