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7月22日至7月29日),漲了許久的中藥材價格出現明顯回落。康美中藥網數據顯示,7月29日,其統計的近30種中藥材中,有20多種的價格周漲幅為負,不過仍有少數品種價格最近一周仍在上漲。
對此,清暉智庫創始人宋清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去年以來,大多數中藥材價格都在快速上漲,最近價格有所回落也是因為此前漲幅過高。
多品類價格仍高位運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去年以來,中藥材價格漲勢驚人。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一年來,大多數中藥材價格都在上漲。其中,白術的上漲幅度比較大,累計上漲212.5%,朱砂累計上漲190.9%,赤芍累計上漲177.7%。”
此外,黨參、當歸等常用中藥材品種價格均有不同程度地上漲,且當前仍在高位運行。“當前黨參藥廠貨價格在115元/公斤至120元/公斤之間,仍屬于歷史高位。”據業內人士透露,“2021年至2023年,黨參甘肅產區受夏季、秋季嚴重干旱和高溫的影響,死苗嚴重導致大幅減產,今年的產品庫存嚴重不足。”
江西一位不愿具名的醫生向記者坦言:“去年中藥材價格漲得非常猛,今年稍微有所回調,原來當歸要60元/公斤,后面一度漲到200元/公斤,現在也還要超過100元/公斤。”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對中藥材的生長造成了嚴重影響,干旱、洪澇、低溫、倒春寒等惡劣氣候條件,使得許多中藥材產地面臨巨大挑戰。例如,產地洪澇災害導致中藥材植株受損,生長周期受到干擾,從而造成了供需缺口,直接推動了其價格上揚。另一方面,種植成本的持續上升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農作物價格處于相對高位,地租上漲顯著,這使得中藥材種植成本大幅增加。在內蒙古等地,由于防風種植的成本過高,不少藥農選擇了大面積棄種,進一步減少了中藥材供應量。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市場的炒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藥價格的波動。例如,部分中藥材品種本身就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加之其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監管機制尚不完善,使得一些人可以通過囤貨居奇等方式,進一步放大供需矛盾,導致價格不合理上漲。
出臺政策打擊不正當競爭
隨著中藥材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寬,人們對中醫藥的認可度不斷提升,對中藥材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而推動中醫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對質量的嚴格控制。
宋清輝表示,中藥材價格大漲后,一些商家為了利益選擇以次充好,加劇了中藥材市場的不正當競爭,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出現,為市場埋下隱患。
據了解,多個中藥材主產地近日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以打擊中藥材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例如,7月20日,亳州市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康美(亳州)華佗國際中藥城商業有限公司聯合發布《關于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通知》;7月23日,安國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眾號也發布了《關于中藥材價格提醒告誡書》。
上述政策強調,不得哄抬價格、囤貨居奇,不得捏造、散布漲價信息,推動商品價格過高、過快上漲,擾亂市場價格秩序,以規范中藥材經營者市場價格行為,保障中藥材市場整體價格秩序平穩。
受此影響,中藥材價格于近日出現明顯回調。數據顯示,截至7月29日,黨參報價近一周累計下調約7%;茯苓報價累計下調約15%;公丁香報價累計下調約13.63%。
不過,也有一些中藥材價格依然堅挺。例如青葙子7月29日報價為52元/公斤,近一周累計上漲23.8%;桂圓肉和羅漢果報價近一周分別累計上漲18%和16%;玄參報價累計上漲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