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服飾有什么特點?
哈尼族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衣服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成。在哀牢山區,金平、元陽、綠春一帶的哈尼族常將所織布料染色之后再行剪裁制衣,而紅河、元江等地哈尼族則待縫制成衣后才染色。直到20世紀50年代,哈尼族服裝,無論男女老少均為藍色和黑色。就整個哈尼族的服飾來看,雖色調單一,但款式和裝飾卻眾多,呈現紛繁復雜的景觀。哈尼族男子服飾,各地各支系大體相同,一般著對襟上衣,寬松長褲,有的黑布包頭。服飾紛繁實際上體現于婦女,各地婦女服裝上身有長衣、短衣、斜襟、對襟、有領、無領、有扣、無扣、長袖、短袖之分,下身則有長褲、中褲、短褲、長裙、中裙、短裙之別。
哈尼族服裝的裝飾和發式,是審美的需求,亦是性別年齡的分野。男子頭飾、服裝裝飾均簡單,頭纏包頭,身穿布衣而已,最多銀幣作扣,以為裝飾。婦女則不同,發式有單辮、雙辮、垂辮、盤辮之區分,裝飾物有年齡、婚嫁、生育、節慶的不同。哈尼兒童,不分男女,裝飾在頭,在自制的小布帽上釘有豬牙、海貝、銀泡、銀錢、虎豹牙、穿山甲鱗殼等飾物。少女及年輕姑娘編辮下垂,頭纏包頭,包頭上飾以紅線或成排銀泡,衣襟、衣邊、袖口、褲腳邊鑲繡彩色花邊,佩帶銀耳環、耳墜和項圈,胸飾以銀鏈、成片銀泡和成串銀幣,手腕戴銀鐲。已婚和生育后的婦女編獨辮和雙辮盤于頭頂,覆蓋包頭巾,服裝上銀飾漸少,前襟、衣邊、袖口、褲腳邊仍鑲繡彩色花邊。老年婦女辮發盤頂,衣著樸素,幾近全黑,無花邊少銀飾。節慶之期,哈尼族男女老幼均著新衣,姑娘們花枝招展,裝飾盛于往日,走起路來,渾身叮當作響,十分引人注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族曾穿用一種木屐,這種木屐多為竹板所制,鞋底留有竹節或刻出凸棱用于防滑,十分適于田埂和田間泥路的行走,應屬哈尼族服飾的獨特部分。
哈尼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眾多,最主要的是十月年和六月年。哈尼族以農歷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六月年,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是哈尼族的農業祭祀活動,是哈尼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六月過年,第一是因為按照哈尼族歷法節令,這時春耕栽插大忙季節的農活已全部結束,人們希望天神來保佑禾苗成長使糧食獲得豐收;第二是按照哈尼族傳統文化“屬羊的六月來到了,要講羊月的古禮”。這古禮就是祭祀迎請天地之神。哈尼族古歌唱道:“秋房選在屬龍的日子/龍是哈尼離不開的大神/秋房是天神地神的在處/每年的六月他們來到世上和哈尼過年。”由于哀牢山區各地氣候差異,農業節令耕作時間亦有差異,因而,各地節期略有不同,節期有長有短,有的地方節期4天,有的則6天。
“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含義是五荒六月,雨水頻繁,氣候濕熱,形容枯槁,青黃不接,度過艱苦的歲月。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又是一個歡樂的節日,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青年男女則攆磨秋、蕩秋千,對歌跳舞,盡情歡樂。男青年還串游鄰近村寨,比賽秋千,行牛皮鼓舞,熱鬧非凡。節日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自然物候的農事節令,體現了先輩的生產生活規律,各地哈尼族關于“苦扎扎”節的種種神化傳說,反映了哈尼族先輩們借助想象或幻想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由于吸收了漢文化,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和漢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