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朔州8月27日電 題:業內人士千年木塔下論“瓷”:向“新”逐“智” 加快陶瓷“走出去”
作者 吳瓊 楊靜
“借助陶交會,為陶瓷企業開拓市場、打造品牌、展示產品提供絕佳機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文全說,同時,希望大家了解當前陶瓷行業遇到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并聚焦企業發展需求,就產品設計、材料應用、市場開拓等各方面進行交流和經驗分享。
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業內人士圍繞陶瓷行業現狀和發展、產品價值等分享觀點。武俊杰 攝
27日,2024山西·朔州陶瓷產品進出口交易會在山西朔州應縣進行。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期間,來自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企業家等業內人士圍繞陶瓷行業現狀和發展、產品價值等分享觀點,共話中國陶瓷未來。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地下有豐富的煤礦、高嶺土等燒制陶瓷的燃料和原料,千百年來窯業發達、窯火不息。近年來,山西陶瓷特別是日用陶瓷發展迅猛,主要產區集中在晉北懷仁、應縣,晉中平定、介休和晉東南陽城等地,陶瓷產品由過去簡單的日用陶瓷向中高檔的骨質瓷、藝術瓷等多元化、高端化方向發展,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各地。
近年來,朔州錨定“打造百億級陶瓷產業鏈”目標,推動陶瓷產業推陳出新、轉型升級。目前,朔州擁有全鏈條陶瓷企業108家、生產線150多條,日用瓷年生產能力達40多億件,產品暢銷國內外,被譽為“中國北方日用瓷都”。
就朔州陶瓷產業發展而言,侯文全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享,他指出,兩化融合程度還需深化,信息技術在陶瓷產品設計、生產管理等環節的應用不夠;龍頭企業相對缺乏,行業依然呈現數量多、規模小等特點;綠色環保發展水平有待提升;品牌建設不足,尚未形成一批廣泛認可和滿足需求的陶瓷品牌。
27日,2024山西·朔州陶瓷產品進出口交易會在山西朔州應縣進行。武俊杰 攝
作為朔州唯一沒有煤炭資源的縣,應縣瓷石資源豐富,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曾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文明——“黃花嶺古窯”。20世紀70年代,應縣建起第一個國營陶瓷廠。當前,陶瓷產業已成為當地重要支柱產業。
隨著時代發展,陶瓷行業需與時俱進。應縣陶瓷協會會長、應縣富彩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峰介紹,陶瓷行業未來發展必須圍繞技術創新、智能制造、綠色生產等核心要素展開,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為此,他建議,加大技術創新,采用先進的數控智能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并應用數字化技術和仿真技術,實現產品個性化定制和創意設計優化;注重人才培養和創新;結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開發新型創意產品;打造專業銷售團隊;加強與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合作和協調,推動陶瓷行業產業鏈的創新發展。
長期以來,朔州與江西景德鎮兩地陶瓷企業也有著深度合作。“要不要規模化、文化化、品牌化、國際化、智能化、綠色化?這是日用陶瓷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點與痛點。”如何破解?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張純站在產區角度給出建議,他認為,應補足設計、營銷、共性技術三大短板;建設設計與共性技術供給、原輔材料集采、品牌建設與傳播、人才引育四大平臺;做好公用品牌標準建設、競爭行為規范、營商環境優化、企業家培養、金融服務供給五項工作。
針對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朔州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顯華從產教融合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品牌專業建設;成立科研創新平臺;加強校企合作交流;加大陶瓷文化研究等,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完)
關鍵詞: